学校简介

发布时间:2021-10-28 17:49:10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重庆市南开两江中学校成立于2018年,是一所现代化、创新型、国际化、学术性公办高级完全中学,是重庆南开中学“一校四点”系列学校之一。学校现有初、高中班级共65个,学生2404人,教职工306人。学校占地220亩,总建筑面积约10.9万平方米,校园建筑设计曾获Arch Daily和A' 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国际建筑设计大奖。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拥有全国一流的智能校园、物联网络设施设备,建有双层开放式的图书馆,建有多种珍贵收藏的生态馆、地质馆,充满人文气息的艺术馆、美术馆,布置有数字化设备的实验室、心理咨询室,功能齐全的运动场、体育馆、铸道馆,配备有无人机、3D建模、人工智能等高精尖实验室的科学馆等。

图书馆

生态馆

美术馆

地质馆

心理咨询室

陶艺馆

航天馆

实验室

铸道馆

体育馆

大礼堂


学校沿袭南开中学的办学历史和传统,秉承南开中学完整的教育理念、教学资源及办学经验,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师资团队等均由重庆南开中学输出。学校秉承张伯苓校长培养“世界青年”的教育思想,依托学校平台与区域优势,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国际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学校为学生创设多元发展平台,为学生在课外活动、国际交流、艺术与体育活动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支持,保障不同智能发展方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弘扬南开精神、发挥两江特色,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知名高校共建课程,深度推进大、中学课程融合和模块化教学,并与国内外高校、实验室开展课程深度合作,指导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自动化、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项目研究,为新工科教育做好衔接。


在原汁原味的南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砥砺深耕、奋楫笃行,被授予“清华大学生源中学”“中国人民大学生源战略合作伙伴学校”“北京理工大学‘优秀生源基地’”“全国航空特色学校”“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重庆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工作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市中小学艺术特色学校联盟成员单位”“重庆市优质课程资源开发基地学校”“德育创新研修基地”“渝北区美育特色学校”“研究型千校数字化发展计划示范学校”等荣誉。学校的今之南班主任工作室获评“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典型案例”荣誉称号。



专业的师资队伍为学校学生发展保驾护航。学校已经形成了名优教师示范引领、骨干教师主力攻坚、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的“老—中—青”橄榄型教师团队。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特级、高级专家名师和骨干教师,毕业于哈佛大学、香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名校教师共同组成了学校优质的师资队伍。学校教师在重庆市区级优质课大赛、重庆市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中,多次获得一等奖及优课荣誉,多位老师被授予“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教师”称号。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级和市区级竞赛活动,在优质课、基本功、数字化成果(微课)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20余次,在市区级赛课中获得荣誉130余人次,仅2023年就获得重庆市级优质课、基本功大赛及同级别赛事的一等奖近20项;老师们积极撰写教科研论文,参加国家级和市区级论文评比大赛,获奖数量超过400人次,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流期刊发表200余篇;学校与课堂内外杂志社合作创办了《课堂内外·学述》期刊,吸纳全国教育界同行的真知灼见与优秀论文进行交流,积极展示学校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探索和思考。


南开两江学子奋勇争先、锐意前行。高中首届毕业生实现了英、美、澳、香港等国和地区世界顶尖大学的录取,问鼎世界顶尖名校帝国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多数学生圆梦985、211大学;自2021年首届初中毕业生取得优异成绩以来,学校每年都在中考升学中实现新突破,升入直属校和上联招线比例全市领先;首届高中毕业生学生团队在多项科创竞赛中表现突出、捷报频传,获得近20项专利,多位学子荣获“科技创新市长奖”“小科学家”和“小发明家”等称号。学子们体艺并行、向阳而生,获得市级书画、舞蹈等奖项约200项;在网球、跆拳道、攀岩、桨板、花样跳绳等国际国内各大体育赛事中,屡获佳绩,充分展现了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南开两江学子风貌与形象。






展望未来,学校坚持长期奋斗的精神,坚持团结奋斗仁爱、规模质量精品、改革创新科学的办学特色,在规模、质量方面进一步突破发展,使南开两江中学逐步体现六大办学特色:①具有规模效应,开办极富南开特色的优质初中;②建设两江地区极富南开特色的精品高中;③推进一流国际教育与人文、科技、艺体深度融合,培养具有中国心并能参与国际治理的高端人才,打造南开两江特色的国际部;④建设具有南开两江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基地;⑤建设具有南开两江特色的艺体人才培养基地;⑥建设具有南开两江特色的科创教育基地。南开两江中学全校教职工努力奋斗,以实现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对优质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