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述 | 涓流,从山涧而来——专访重庆南开中学牟雪飞

发布时间:2023-05-06 16:06:56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图片


牟雪飞
  • 重庆南开中学美术教师、艺术教研组组长

  • 中学高级教师

  • 重庆市骨干教师

  • 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 中国教育学会美术专委会会员






涓流从山涧而来,起初它不会掀起浪花,却具有拥抱大海的勇气和融入汪洋的精神;当涓流汇流入海,每一朵浪花都有它的身影和内涵。美育如此,它或许时久而缓慢,却又如此必要与值得。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在人生观教育中,美育诚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美育如何更好地浸润孩子的身心,学校艺术教育与家庭美育如何更好地结合?本期《艺述》对话南开中学艺术教研组组⻓牟雪飞老师,一同探索家校美育共建的更多可能性。

南开的艺术选项课,不局限于常规的音乐、绘画,“皮具制作”“仿⻘铜图案制作”等课程都是独特而新颖的存在。学生充分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愉悦而轻松地触碰艺术并沉浸其中,创造出一件件精妙的作品。在每年的南开校庆作品展中,一幅幅风格各异的画作、一个个独具匠心的作品,无不展现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创作力,传递出南开学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湛的艺术功底。

 牟老师不仅是艺术教研组组长,也是扎染课程的教师。南开艺术选项课开展以来,他深刻地感受到孩子们对艺术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了,随着“八有”课堂( 有审美情趣、有精准知识、有文化沁润、有个性特色、有教法学法、有学情把握、有理论依据、有课标定位)创新教学思路的深入,大部分孩子不仅对美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判断,更是让艺术成为了学生释放压力的心灵家园——在沉浸的艺术体验中得到某个灵魂交流的时刻,在亲力亲为的绘制与手工中获得精神的释放,美育如水般滋养着孩子的生活,调和着他们的知识与情感。


图片

图片

扎染作品


“以铸以陶,文质彬彬。”七年的探索与沉淀让南开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艺术素养。牟老师说:“艺术选项课不仅让学生提升了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审美素养,还培养了创新能力,彰显了个性特色,增强了审美自信;同时,也让教师在课堂中找到教学本位,从而增强了教师的专业价值与工作积极性。”



图片

以美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教育意义非凡。美育愈发为广大师生和家长重视,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艺术的园地,而家庭这个因素则显得尤为重要。“重视美育的家庭,其孩子拥有不一样的艺术气质。”牟老师如是说。在他的扎染课堂上,有一位孩子某天带来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作品,交流中得知,这件作品是由家长和学生共同完成,孩子完成前期“捆” “扎”等工作, 母亲协助完成了 “缝”的工序,后期又由孩子完成作品的“染”。“孩子很有成就感,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不仅是一次家庭关系的提升。更让孩子增强了对艺术的自信和对美的追求”。

图片

图片

课堂照片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这样说,“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目标。艺术教育就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当孩子被艺术浸润之后,拥有的是一种感知世界、独立思考以及幸福快乐的能力。家庭美育的效用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但它会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

关于家长如何做好家庭美育工作,牟老师建议:“让孩子多看、多走、多听,去博物馆、去展览馆,去听话剧、看画展或者去远行、去旅游,都是非常好的方式。”他曾在艺术鉴赏课堂上,向学生们展示世界各地的标志性建筑,并让学生分析,一位学生对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讲解非常精彩,如数家珍。课后,他了解到这位孩子原来是在假期跟家人一同前往过澳大利亚并参观了悉尼歌剧院,他对这个闻名世界的建筑充满了兴趣与热爱,搜集了许多关于建筑历史、建造、影响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眼界与兴趣让孩子在那次课堂上大放异彩,更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关于美的种子。

牟老师相信,“让孩子接受艺术的熏陶,他们不仅拥有学识,还拥有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家庭美育并不只是深厚的学问,大到城市环境规划,小到家中的一个小物件、路边的每一朵花、头上的每一片云,或者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搜集树叶、在一个阴雨绵延的日子走进图书馆,都可以是孩子叩响艺术大门的方式。牟老师认为,艺术的学习并非要将孩子都培养成为一名“艺术家”,而是希望孩子能够具备美的素养,通过艺术教育,在孩子心中播下美好的种子,可以形成螺旋上升的经验结构,拥有足够丰富的感受、感知以及沟通能力。而这些,都将是人生长路中的宝贵财富。




图片

“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蔡元培先生的一席话,概括了美育的方式与意义。不论是智育,德育还是美育,都需要家校之间配合联动,方能更好地在孩子身上融会贯通。

 关于家校共建美育,牟老师提出了他的几点看法:“对于家庭而言,首先,家长应当真正地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孩子对美有基本的启蒙和概念,才会对艺术更有兴趣。除开学校课堂的授课,还有让家长参与合作的部分,在家校、师生、亲子之间形成互动,并以各种形式进行表现,在双方的互促之中不断提升孩子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作美的能力。 

对于学校而言,牟老师提出:“学生美育的提升,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学中老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和鼓励孩子去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通过艺术创作可以培养自信,也能提升艺术素养。同时,学校可以不定期邀请一些名家、社团等到校开展培训、讲座,让学生以更多维度的方法和形式去触达艺术”。

而今,南开仍在美育之路上努力行进,更多家长的美育意识也在逐渐丰富成熟,我们有理由相信,家校共建美育前景可期。现代作家、画家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美让人不孤独,美是人生的幸福密码。采访最后,牟老师提起一件让他感到欣慰的事:一次他在校园偶遇一位上下打量他的年轻人,那人热情地向他打招呼,牟老师有些疑惑,后交流而知,原来那是一位已经毕业近十年的学生,如今正在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他对牟老师说:“到现在,我都清晰地记得有一堂美术课上,您曾经给我们展示过的《步辇图》,对那幅画、那堂课,我记忆犹新。”或许美育便是如此,它并不能将功名利禄赤裸裸展示在眼前,却可以让人多年后,在或孤独或愉悦的时刻,享受美带来的价值——那是绝对而纯粹的美,是长在人心底的气质,是为精神打上的一剂安慰。




转载自:《艺述》第二期

图片





图片


1、征稿主题:社会美育

社会美育是指在家庭、学校美育之外的、伴随人终生的、贯穿于各类社会活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社会美育文化。当下,“社会美育”是新时代美育建设中一个相对以往被较多提及的概念,标示了美育在广泛社会领域中的实践自觉和话语演进。社会美育与家庭、学校美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是社会中人必然参与的基本活动。


2、征稿要求 

行文流畅,自述、议论、访谈皆可。欢迎你的逸闻趣事,也需要你的深度解析以及观念表达。稿件要求2000-3000字。


3、供图要求 

1.自有版权,图文相关。

2.构图优美、光线明亮、无阴影

3.色彩搭配适宜,考虑品质感

4.精度高,图片大小不低于6M


4、投稿方式 

稿件请发送至邮箱:3466471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