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亲求学问,行走南开人——南坪坝岛地理综合实践
2023年2月19日,南开两江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地理教研组教师的带领下,在巴南区南坪坝岛开展了以“躬亲求学问,行走南开人”为主题的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设计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理核心素养对中学教育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加强“自然教育”,创设机会和环境让学生亲近自然,成为现在教育者要关心的问题。而野外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最直接的自然科学探究方式。作为一种开放度极高、包容性极强的实践活动,它以直观、鲜活的方式呈现地理环境,且充分利用地理环境的育人价值。野外实践,可强化人地观,增强学生对于所在区域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更可感悟到人与环境的密不可分。
本次地理实践活动的目的地为重庆著名的“江心十二岛”之一的南坪坝岛。该岛沉积于长江右岸,形成原因特殊,生态环境优美,素有“江南小呼伦贝尔草原”之称,草原风情在小岛上多维呈现。
本次活动以“自然教育”“实践创新”为理念,从南坪坝岛的岩层、土壤、植被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探究,实现了地理实践力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让学生深切体验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地理学科特点。
测岩层,探成因
岩层是地质中的基本单元,是自然界中古老的“记录仪”,是帮我们了解一个地区地质历史和当今环境的重要工具。
王民中老师带领学生利用罗盘测量岩层的产状,向同学们讲解岩层的走向、倾向、倾角及意义。
王民中老师教学生使用罗盘
同学们纷纷动手实践,用地质罗盘对岩层走向、倾角等数据进行了实地测量和记录。
学生测量岩层产状
陈广川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普通江心洲的形成原因和形成的三个阶段,并让同学们对比发现了南坪坝岛的特殊性。
学生绘制江心洲的形成过程
为了探究成因,同学位还对南坪坝岛南北两岸以及岛头岛尾多个实践点的沉积和侵蚀状况进行了观察分析,并结合此前测量的岩层产状,复原了南坪坝岛的形成过程。
陈广川老师带领学生分析南坪坝岛的成因
辩植被,绘分布
植被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区的地理条件、气候、土壤以及人类活动都密切相关。王越老师设计了“植物种类普查”“植物分布绘制”“植被分布特点分析及原因解释”三个板块,旨在让学生了解野外植物调查的基本方法,掌握辨认植被的操作方式,形成地理野外植被调查的系统知识。
王越老师带领同学们对整个南坪坝岛的植被分布状况进行普查,教同学们采用“望”“闻”“尝”“切”的方式来辨认植物。
王越老师讲解植物根系
学生用心记录
学生观察叶片特点辨别植物
利用学会的植物辨认方法,同学们对岛上的植被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完成了植被种类普查表,并在地图上绘制出了植被分布。
学生开展植被普查
观土壤,析变化
土壤是河流地貌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河流演变过程中的河流物理、化学和土壤动力学过程,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河流地貌的演变过程。
景雪浩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土壤的组成和成土过程,带领大家观察此处土壤分层的特殊性,并结合南坪坝岛的位置和自然环境分析原因。
景雪浩老师讲解土壤组成和成土过程
南坪坝岛岛头土壤剖面
同学们自己动手利用洛阳铲采取土壤样品对其性质进行观察,刘梅林老师教同学们分析流水的作用对土壤中沉积物的影响,分析实践点的洪水作用与土壤沉积和分层的关系。
学生使用洛阳铲取土壤样品
刘梅林老师带大家观察土壤性质
同学们观察洪水作用下的土壤分层
石汇灵老师对该实践点的土壤状况进行整合,讲解岩石的分选性及磨圆度等知识,带领同学们观察两岸的侵蚀和堆积状况,介绍南坪坝岛的演变过程。
石汇灵老师讲解南坪坝岛的演变过程
同学们观察岩石分选性和磨圆度
活动结束后,初2025届2班的雷丽莎同学感概:这次地理实践,带我们走出教室,走向自然,亲身体验到了自然的魅力。让我切切实实体会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含义。在动手合作的过程中也结交了朋友,我的这个周日过得充实且有意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的课堂也在不断延伸。同学们在积极参与地理综合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探索自然的真理,践行“躬亲求学问,行走南开人”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