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堂:学生思维进阶策略初探——暨《课堂内外·学述》第五期征稿启事

发布时间:2023-02-23 21:26:53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3.jpg

人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

领袖与跟风者的区别就在于创新;

只要敢想,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不要把时间浪费在重复他人的生活上。

——乔布斯


7B2A7323.jpg


“改变、创新、敢想、不重复,就是高阶思维的显著表现。”冯丽老师以乔布斯的名言为引子,为老师们勾勒了“高阶思维”的概貌。

什么是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有何表现?如何培养高阶思维?面对中学阶段“高阶思维培养”这一难题,重庆南开两江中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并邀请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英语研修员冯丽老师为全校教师答疑解惑。


image.png


7B5A7253.jpg


冯丽老师指出,2022年出台的义务教育新课标和2017年出台的高中新课标,都将思维为重要的落脚点予以强调。“思维是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冯老师认为,思维能力是比观察和记忆更重要的能力,分为抽象、线性、形象、直觉等10个种类和层次,其基本过程有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


7B2A7414.jpg


“所谓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冯老师强调,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其集中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


7B2A7360.jpg


思维有很多方面,例如创造性思维,它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形式或方法,而具有组合各种思维方法、灵活调用各种思维方法的特性。创造性思维是思维中最重要、最积极、最有生命力、最有带动力的一种思维,创造力能够带动孩子整个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思维方向的求异性、思维结构的灵活性、思维进程的飞跃性、思维表达的新颖性、思维效果的整体性等基本特征。


7B2A7452.jpg


冯老师以创造思维的培养路径为例,向老师们展示了高阶思维的一般策略:多样化的学习情境——为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场域;深度学习的展开——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生活逻辑的关联——为学生提供解决真实问题的可能;板书意象的创作——为学生提供思维可视化的启迪。


7B2A7356.jpg


讲座最后,冯老师强调了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对教师发展的意义。面向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能够提升教师思想认知层次,培养高阶思维观念;全面解释思维关联问题,扩展思维知识;加强教师思维方法训练,增强思维训练的专业性;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形成思维训练技术支持。



image.png



《课堂内外·学述》是一线教师交流教育思想、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平台,第五期聚焦“高阶思维培养”,期待您的来稿!




1

本刊简介

学以致用,述而作之。为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掌握教育前沿动态、了解教育发展趋势、把握教育教学规律,《课堂内外·学述》杂志应运而生。《课堂内外·学述》的宗旨在于“引领教师成长”,服务于全国基础教育工作者,既包括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也包括师范院校的师生。杂志将通过聚焦教育热点话题、剖析学科难题、分享管理经验、展现学术成果,打造一个属于教师的精神家园和成长平台。现特向广大专家、学者、教师征稿。




2

征稿主题

第五期征稿主题是“高阶思维培养”。高阶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高阶思维培养关键在于发散性思维的求异性及收敛性思维的求同性的统一,是学习者解决复杂问题的必要条件,是培养未来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受到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3

征稿栏目

名家引领:对“高阶思维培养”前沿理论的解读,国内外研究的对比。

学科探索:围绕“高阶思维培养”,学校、学科、教师不同层面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总结。以教学论文类为主。

教学反思:教师在进行“高阶思维培养”的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学反思,以教育随笔、教育叙事类文章为主。

学生风采:学生进行高阶思维培养活动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成果展示,形式上图文并茂。




4

稿件规范

1.来稿文章力求观点明确,实践案例突出,文字优美精炼,表达得体、行文规范。

2.来稿请注明栏目,“名家引领”“学科探索”“教学反思”栏目稿件2800-6000字,“学生风采”栏目稿件不超过1000字。

3.来稿作者需提供一段200字以内的个人简介,1-2张个人高清生活照片(1M以上)。

4.稿件(包括图片)必须原创,严禁抄袭、造假、侵权等行为,文责自负。

5.稿件请于2023年3月12日前发送至《课堂内外·学述》编辑部邮箱:zgxueshu@163.com





培育高阶思维,促进学生长远发展,推动师生教学相长。《课堂内外·学述》第五期聚焦“高阶思维培养”,诚邀您不吝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