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述人物 | 张国建:利用物理教材进行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以《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例
张国建
重庆南开两江中学高级教师、教研组长
受聘多个国培项目主讲教师
三十年一线高初中物理教学,长期担任班主任
多次参与重庆市中考命题研讨及中考阅卷工作
指导青年教师多人参与赛课获全国及重庆市一等奖
主研参研多项市级课题
多篇论文公开发表或市级获奖
阅读能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爱阅读、会阅读也是终身学习的重要标志,而中学阶段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必然会让学生长期受益。让国民拥有科学思维是教育现代化程度的具体体现,而物理学科教材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以理科思维为代表的科学思维是用数据、资源、逻辑推理去看待世界并解决问题的,阅读中能否有迁移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笔者长期从事初中物理一线教学,重视从教材中提取素材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并坚持认为用好教材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途径。下面就以沪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八章第一节《压力的作用效果》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阅读迁移能力的培养。
在阅读文本概念时,主要让学生针对概念的甄别进行迁移,教材中对压力的概念表述如图1所示。
图1
生活经验让我们知道,重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也往往会大一些,压力和重力是什么关系呢?压力是否就是重力呢?由此引发学生对“压力”“重力”两个概念进行方方面面(力的产生,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力的表达符号等)的对比以加深对它们的理解。而在教材中对压强概念、物理量单位的介绍如图2所示。
图2
由于学生对文中所涉及的“1Pa”具体有多大的表述并没有什么实际经验,笔者就先引导学生体验感受三粒芝麻的轻重,然后体验感受1cm2的大小(相当于食指指甲面积),最后指出,这个压强的大小,也相当于两层纸片水平叠放在手掌上的压强。这样,学生对1Pa的大小就容易形成概念了,也对估测压强大小的方法有了较具体的思路。
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插图提供素材可以简洁、直观生动的进行迁移。如图3至图6所示,这是显示压力的存在及其作用效果的,利用这些插图所提供的情景,让学生观察、模仿,或者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例子,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体验感,加深对物理概念及规律的认识。
实验是物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石,如图7所示便是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情景图及实验结论的表述。
图7
阅读实验内容时可以伴随着实验操作同步进行,笔者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细节进行分析,比如“压力的作用效果是如何呈现的?我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是否用到过类似的方法?”这样不但能让学生领会压力效果应表述为“凹陷程度”而不是笼统的称之为“形变程度”,又加强了“转换法”这一普适性探究方法的学科素养培养。
例题和习题是物理学科无法回避的内容,它是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素养的有效手段,也是教材中最具有进行阅读迁移能力培养价值的素材,如图8所示。
图8
利用这个例题进行知识应用训练后,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如何计算向水平地面按压图钉时(如图9)对地面的压强?由此引出重叠体压强分析计算(如图10)的思路来。
图9
图10
又如课后习题中如图11虚线框所描述情景,这是一个习题中的一小问。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分析钢丝对肥皂的压强,还让学生分析被切割的肥皂对支持面的压强变化,由此引出切割类压强变化问题的分析思考,再进一步的分析如图12所示的水平切割肥皂时对水平支持面压强的变化,一步一步迁移到如图13所示利用图象进行切割压强分析类综合问题的解决方向上去。这一由教材内容引发的系列阅读迁移,必然会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教材中看起来极为简单的内容中挖掘发现新问题的成功感受。
图11
图12
图13
物理教材中有一些如“信息窗”“加油站”“交流与讨论”“请提问”等附录性质的内容,这些内容为教材增色不少。如图14所示是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内容。
图14
这一内容的增设,为学生创造了体验、探究、测量的机会。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这一内容,不但让学生通过测人的体重、鞋底面积来测量自己站立、行走时对地面的压强,还尝试简化人体形状(近似看成柱形,人的密度与水的密度接近),利用密度和高度去估测人水平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并与实测结果进行比较。这样的处理不但解决了估测问题,还找到了更为简便的解决问题方法。
阅读迁移能力是阅读能力中的高品质能力,这一能力的提升,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有决定性的影响。利用好课堂,利用好教材,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达到资源与效益的最大优化,这正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追求的目标。
转载自:《课堂内外·学述》2022/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