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讲坛 | 郑志峰:机器人是人吗?——数字时代的法律想象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什么是数字社会?它有何特点?又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数字时代的法律又是怎样运行的?带着这些令人好奇的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博士生导师郑志峰教授带来专题讲座《机器人是人吗?——数字时代的法律想象》,为学子们揭开谜底。
点击查看视频
郑志峰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科技法学研究院副院长、网络空间治理研究院副院长、人工智能法律研究院自动驾驶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重庆市首批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基地主任。2022年入选“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获得重庆市法学法律优秀工作者、成渝“双城青才校园先锋”、西政好老师等荣誉。
“数字社会的空间包含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主体包含人类智能和机器智能,内容涉及信息、原子和数据、比特。面对数字时代的法律变革,我们关注人、权力、法律、正义、安全等多个元素。”郑教授随即抛出疑问:
“机器人是法律上的人吗?”
面对这一问题,同学们纷纷展开讨论,郑教授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回应,而是解释了法律上“人”的含义,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2017年10月25日,沙特政府授予机器人索菲亚(Sophia)公民身份,成为全球首位取得公民国籍的机器人。”除了人形机器人外,郑教授还列举了聊天机器人“涩谷未来”、Uber自动驾驶测试汽车、机器人法官等案例,以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法律上的“人”与机器人的联系。
“如果机器人是人,
那么机器人可以享有权利吗?”
郑教授以机器人管家安德鲁的感人故事,展现了法律对机器人权利的认可;又通过诗歌、绘画、Sora生成视频等素材,启发学生思考了更加深刻的问题链:AI生成的内容属于作品吗?谁是作者?谁可以受益呢?可以受到著作权保护吗?再以中国首例“AI文生图”侵权案将学生的思考导向深入。
“机器人会遵守法律吗?”
郑教授提出了三个重要法则:
01第一法则: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02第二法则: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03第三法则:
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机器人三法则有何缺陷?”
郑教授以经典的“电车难题”启发学生讨论这一“人性的考验”,从而引导了最后一个问题:“法律该如何为机器人立法?”并留下了一组值得深思的词语:法律与道德。
学生代表为郑志峰教授送上鲜花并合影
凌文莉副校长向郑志峰教授颁发
“重庆南开两江中学生涯课程指导专家”聘书
并合影留念
郑教授的讲座既有科普意义,更有社会伦理与法律道德的启发作用,让学生理解了人类社会与数字社会该如何共存和共生,能够从更高的层次体验社会发展背后所带来的挑战,并且深刻理解自己将承担的历史使命。